日前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1月至11月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1%,两年平均增长6.1%。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,工业稳则经济稳。2021年以来,虽然国内外形势依旧严峻,各方面压力重重,但我国工业攻坚克难,总体保持稳定恢复。 整体延续恢复态势 “从2021年工业运行情况看,两个亮点比较突出。”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认为,一方面,工业经济发展科技底色鲜明。11月份,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.1%,比上月加快0.4个百分点,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.0%和15.4%,继续保持高速增长;另一方面,在“双碳”目标牵引下,我国传统产业环保改造升级力度持续加大,绿色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增加,绿色产业快速发展。 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主任乔宝华认为,最近两个月工业生产整体能够延续稳定恢复态势,主要得益于国内能源、原材料保供稳价政策发力,供给约束有所缓解。此外,制造业投资支撑作用增强。前11个月,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.7%,领先全部投资增速8.5个百分点,两年平均增长4.3%,平均增速稳步回升。出口增速也超过预期,前11个月,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长31.1%,两年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,特别是最近4个月,出口当月同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显著加快。 “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、完备的工业门类和强大的供给能...
发布时间:
2021
-
12
-
23
浏览次数:3
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(记者申铖)国务院关于财政交通运输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1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。报告指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.5万亿元,拉动交通运输领域形成超过1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。 报告称,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上下联动,通过一般公共预算、政府性基金预算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多渠道安排资金,确保对交通运输领域的持续投入。 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期间,在公路、铁路、民航、水运等重点行业,全国累计分别投入财政资金5.69万亿元、1.16万亿元、0.39万亿元、0.23万亿元。财政、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,支持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体系,聚焦打通“大动脉”、畅通“微循环”,提升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,促进交通运输领域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取得积极成效。 报告称,在看到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同时,也要清醒认识到,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相比,相关领域财政支持工作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亟待解决。例如,投资需求较高与收入增长乏力的矛盾有待解决,交通运输领域财政资金统筹配置不足、支出结构仍需优化等。 报告指出,下一步,要坚持系统观念,加强顶层设计,聚焦制约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,健全交通运输领域财政投入保障机制,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领域财政支出结构,更好发挥财政引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...
发布时间:
2021
-
12
-
23
浏览次数:2
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题:“有信心、有条件、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”——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,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。如何稳预期?将推出哪些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?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如何有机结合?围绕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年如何推进工作? 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。 三重压力下着力稳预期 问: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。如何稳预期? 答:今年以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国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,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.8%。国际机构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8%左右。 同时应认识到,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。从需求看,居民消费受局部散发疫情持续扰动,投资稳定增长面临一些要素制约。从供给看,产业链供应链仍有一些堵点卡点,企业综合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,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。从预期看,全球疫情走势存在很大变数,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,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。 这些压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有全球疫情蔓延与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、发达经济体流动性泛滥、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叠加影响,有国内疫情散发多发、局部地区洪涝灾害冲击扰动,有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...
发布时间:
2021
-
12
-
22
浏览次数:5
新华社厦门12月21日电 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,向广大特区建设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。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,40年来,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厦门经济特区开拓创新、锐意进取,各项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,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,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。这充分证明,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。 习近平强调,新征程上,希望你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立足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勇立潮头、勇毅前行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推动高质量发展,促进两岸融合发展,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
发布时间:
2021
-
12
-
22
浏览次数:3
华社长沙电(记者白田田、周楠)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。今年以来,尽管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困难,制造业大省湖南采取推进“链长制”、攻关核心技术、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等措施,制造业保持了稳中向好、稳中提质发展态势,坚定向着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迈进。 强链条:“链长”帮 “链主”带 不久前,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湖南省株洲市举行,这场行业盛会吸引了数百家上下游企业。得益于高度集聚、高效协同的产业链,一款新车型从研发到交付,在株洲最快只需6个月。 针对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链,株洲市在每条链上建立了一个联合党委、一个“链长”办公室和一个行业协会。这种机制被称为“链长制”。今年以来,湖南大力推进“链长制”,省市主要领导当“链长”,梳理短板弱项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。 龙头企业是“链主”,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成长。据统计,湖南已有23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其中80%以上“小巨人”企业分布在先进制造业集群。 “强链条”效果初显。湖南省工信厅数据显示,1至10月,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7%;工业投资增长14.4%,两年平均增长12.7%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,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,激发涌现一大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 2022年,湖南将按照省市县分级推进、梯度培育、滚动发展方式,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竞...
发布时间:
2021
-
12
-
21
浏览次数:5